官网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招生咨询
招生咨询招生咨询

18123857581



行业资讯About Us

咨询热线

18123857581

行业资讯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1月2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的诞辰。

厉以宁先生

1930年11月22日-2023年2月27日


“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厉以宁先生曾如此表达自己的心迹。倾注毕生心血,走在中国城乡土地上;拨动思想密码,将学术科研融入生命中。经世而济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厉以宁先生为人谦逊、品德高尚,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曾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是千千万万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自己只是其中一员。学者有贡献,官员也有贡献,包括企业管理者和农民,都有贡献。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大学毕业前夕,厉以宁先生作下此诗以自勉。


厉以宁先生的离世,让所有光华师生悲痛不已。在北大与光华,在校园与讲台,厉老师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光华师生的心中。


在厉以宁先生诞辰93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厉以宁先生的生平事迹,缅怀他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以表达我们最深的敬意和怀念。“心不变,道尤宽”,也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厉以宁先生的遗志和精神财富,初心不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光华人的力量。


厉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少长苏湘,负笈北大

行路漫漫,大先生也曾是追梦少年

“每个人把自己的所长都教给我,我也肯学习,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来的。”

厉以宁先生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4岁时举家迁往上海。厉以宁先生6岁上小学,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现永嘉路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厉先生随家人从上海辗转迁往湖南沅陵,期间先后就读扬州震旦中学和由长沙迁至沅陵的雅礼中学。抗战胜利不久,厉以宁先生回到南京,在金陵大学附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1948年底,厉以宁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附中毕业,一心想以实业报国的他被保送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后因时局没有进入金陵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厉以宁先生重返湖南沅陵,与同学创办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并担任会计,后供职沅陵修建委员会。1951年厉以宁先生参加高考,于当年7月在长沙应试,8月底接到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赶赴北京的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自此便紧紧地与北京大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交织在了一起。


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以后,厉以宁先生受业于多位经济学大师。陈岱孙和赵迺抟先生谙熟制度学派经济学,这两位先生把他引入经济学说史研究领域,陈振汉和周炳琳先生则把厉以宁先生引入经济史的研究领域。留校后,厉以宁先生继续从罗志如、胡代光、范家骧等先生那里学习当代经济学说。这些都为厉以宁先生后来从事系统的经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厉以宁先生非常珍视大学的学习时光。大学四年的八个寒暑假,他把时间都留在了北大图书馆。旁人或许不知他曾在这层层叠叠的书架中有过怎样的心潮澎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已成为厉以宁先生青春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符号”。以至于厉以宁先生后来感慨道:“难忘的大学生时期,其中包括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度过的多少日子!”年轻的厉以宁先生很快就在北大经济系脱颖而出,时任经济系代理系主任陈振汉先生对他的评语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厚积薄发,一番求索志难移

玉汝于成,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传承者和领路人

“研究学问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我在资料室工作的这段经历……使我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得到了进一步充实,视野进一步拓宽。”

1955年大学毕业时,厉以宁先生被分配到经济系资料室工作,此后20多年一直从事资料翻译工作。在此期间,厉先生大量阅读了当时经济系珍存的经济学著作和几十种国外经济学期刊。厉先生后来说,“我始终认为,研究学问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我在资料室工作的这段经历,使我获益不少。可以说,它是我大学毕业后的又一个知识积累阶段,它使我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得到了进一步充实,视野进一步拓宽。”改革开放后,正是凭借着这些积累,厉以宁先生成为了中国经济学界的领路人。

1962年5月,厉以宁先生第一次有机会走上讲台,讲授“外国经济史”。之后的一段岁月,厉以宁先生从课堂辗转到江西鲤鱼洲、北京大兴等农场劳动,始终坚持阅读与思考。1973年,他回到北大经济系资料室,一个人担负起编辑《国外经济学动态》的工作。《国外经济学动态》大约每个月刊出一期,前后出版了40期,成为当时多所高校从事经济研究的重要参考。


厉以宁先生曾说,“经济史是我的老本行,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改革实践问题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下我从事研究的新领域”。厉先生治学,既秉承中国学者“论从史出”的学术传统,又对各流派经济学说和经济史学有着深刻把握,并相信单纯通过经济学无法全面理解中国经济社会,而要在比较分析整个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厉以宁先生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不少见解也都出自于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系统把握。


1976年底,厉以宁先生开始有机会对中国经济改革发表自己的见解。从1978年开始,他有关改革和开放的想法才有机会陆续发表。


经济思想家

经世致用,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厉以宁先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深入一线扎实调研躬身践行的探索者。作为中国“非均衡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积极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并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改革开放相关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厉以宁先生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多部著作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为世界了解中国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全球影响力。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先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立30周年之际,作为学院创始院长的厉以宁先生回忆了他带领光华管理学院完成的关系国家建设的十件事:呼吁提高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奠定产权改革的重要地位、主导《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推动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作为顾问组组长助力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提出梯队推进战略的区域发展新思路、参与了股权分置改革、推动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建设、参加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正在推行中的中国经济低碳化。


“心不变,道尤宽”。倾注毕生精力,走在中国城乡土地上,只为“广厦城乡大众安”;将学术融入生命中,经世而济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厉以宁先生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教育学家

传道授业,他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

“我当老师当了这么多年了,问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最大的心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厉以宁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师者和卓越的教育家。“化身红烛守书斋,照见窗前桃李已成材”。厉先生从教六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厉先生曾多次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学生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85年4月,北京大学决定成立经济学院,下设经济管理系。厉以宁先生作为首任经济管理系系主任,成为北大成建制恢复管理系及商学系科后的第一位掌门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领域管理人才需求增多,厉以宁先生越来越多地思考经济管理学科育人体制改革,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1993年9月,北京大学决定在经济管理系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共同组建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厉以宁任首任院长。同年12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立大会举行。后来,光华基金会总干事尹衍樑先生提议捐资合作兴办管理学院。1994年11月,根据国家教委批复,学校决定成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先生为院长。

建院38年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商学院。“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因学术、而思想,因思想、而光华”的精神气质,使光华管理学院成为中国商学教育的一面旗帜。从经济管理系到工商管理学院,再到光华管理学院,这是对京师大学堂商科教育的延续和继承,发展至今,光华管理学院也成为中国商学教育的引领者和世界传播者。


厉以宁先生一生钟情于讲坛,年近九十之际,仍然坚守讲台,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是立德树人的典范。厉以宁先生的授课和演讲从来是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经济学管理学的深奥道理,用躬身调研案例和寓言故事让理论和政策分析更加生动细致,充满辩证和哲理。厉以宁先生特别重视教学质量,每逢授课必周密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乐于向年轻教员分享教学经验,共同商量教学方法。厉以宁先生的课堂点燃了一代代学子投身中国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激情。


诗意人生

笔墨纸砚,饱蘸着他对人生与家国的热忱

“诗词之道,除了懂韵律之外,一是要懂历史有文学素养,这样根基才能牢;二是要懂感觉会想象,最好还能懂点辩证法,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才能寓意好有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厉以宁先生是一位情感真挚的诗人,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一生创作诗词千余首。这些诗词饱蘸着他对人生与家国的热忱。厉先生不仅在诗词创作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见解独到,并以诗喻理将家国情怀和经济思想在诗词之间淋漓尽显。


厉以宁先生在中学老师的影响下即开始诗词写作。1951年由沅陵赴长沙参加高考途中,厉以宁先生填了一首《钗头凤》,“林间绕,泥泞道,深山雨后斜阳照。溪流满,竹桥短,岭横雾隔,岁寒春晚,返?返?返?青青草,樱桃小,渐行渐觉风光好,云烟散,峰回转,菜花十里,一川平坦,赶!赶!赶!”生动体现了厉先生当时的少年抱负。


教书育人是厉以宁先生毕生的执着追求,正如先生自己所言“我虽然有很多头衔,但是我的第一重身份是教师”。1970年40岁生日时,厉以宁先生在江西鲤鱼洲填词一首《相见欢·四十自述》,“几经风雨悲欢,志未残,试探人间行路有何难。时如箭,心不变,道犹宽,莫待他年空叹鬓毛斑。”表达了人生虽几经波折,但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1990年60岁生日时,厉先生写下了一首《浣溪沙·六十自述》再次描绘了他毕生甘做人梯的信念,“落叶满坡古道迷,山风萧瑟暗云低,马儿探路未停蹄。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2016年的86岁生日,厉以宁先生又填词一首《江城子》,“当初岂敢少年狂?下沅江,出湖湘,负笈京华,治学识同窗。早遇恩师勤指点,知正误,永难忘。而今学子已成行,著书忙,似垦荒,虽过八旬,敬业在课堂。试问平生何所愿?青胜蓝,满庭芳。”


诗词记录了厉以宁先生和夫人何玉春老师60多年的岁月:有相恋相知相爱相依的幸福,有十三年两地分离的伤感,有在江西鲤鱼洲重逢的喜悦,有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恬淡。这一切饱含在了2008年厉以宁先生在金婚纪念日时所写的《七绝》,“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


厉以宁先生在1955年大学毕业前夕写了一首七绝自勉诗“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到了1985年大学毕业30周年之际,厉以宁先生把这首诗扩展为《鹧鸪天 大学毕业自勉》一词,“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是厉以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先生的风范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前行。

发布时间:2023-11-22 点击量:29 次

复制添加微信号:18123857581  了解更多学校招生情况


网站首页 教学项目 课程中心 新闻中心 教授研究 学员专题 网上报名 联系我们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学校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北大校区
通用网址:www.pkuszceo.com

招生热线:18123857581 罗老师
咨询QQ :47268958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扫一扫加QQ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扫一扫加微信

Copyright © 2018-202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9888号-1